奏鸣曲式的现代发展如何?
奏鸣曲式,这一名称,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
这种曲式是一种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起转调作用,副部则在属调出现(或主部是小调,则副部往往用关系大调)。第2部分则将主部改在属调出现,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几个不同的调上展开,然后将连接段改变,使副部在主调上再现。这种曲式不论第1部分还是第2部分都各自反复一遍,例如G.塔尔蒂尼的《小提琴及通奏低音奏鸣曲》的末乐章和 D.斯卡拉蒂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等。
古奏鸣曲式经过G.B.普拉蒂、斯卡拉蒂、C.P.E.巴赫、J.S.巴赫等的实践,到J.海顿时期发展为由3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有哪些特点?
1、由于作品中抒情因素占优势,奏鸣曲式的主部、副部和插部主题常具有抒情歌曲的性格,大多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歌曲体结构。
2、由于主部和副部的对比加强,各部分经常有速度和节拍的变化。呈示部中的主部和连接部常常连成一片,采用一种速度和节拍;副部和结束部也紧密相连,采用另一种速度和节拍;其中连接部和结束部也都具有主题的性能;这就使整个奏鸣曲式含有套曲的因素。
3、展开部常把呈示部的主题材料发展为新的艺术形象,或出现新的主题(插部),与呈示部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4、呈示部各主题在再现部中不再是静止的再现,而是动力性的再现,表现在:⑴用主题变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改变主题的性格;⑵主部在高潮上进入,展开部与再现部打成一片;⑶再现部发生结构的变化,如省略主部、省略副部、颠倒主部和副部的位置等等。
5、在抒情性作品中,由于气息宽广的歌唱性主题不适于分裂展开,因而变奏发展在展开部中起着较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已经可以遇到,而在浪漫派的作品中,则变奏进一步和变形相结合。
6、由于曲式结构与标题内容相适应,奏鸣曲式的各部分往往互相对比,分别抒写不同的意境、场面或图景。
7、单主题的原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常常和主题变形的手法相结合。奏鸣曲式的各部分虽然以同一主题材料为基础,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内容。
8、引子和尾声的规模扩大,并各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
(有用)
(没用)
奏鸣曲式
柔板
小行板
广板
庄板
小快板
中板(音乐术语)
行板
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