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
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笙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19簧、17簧、13簧数种。唐代改为木制。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伴奏中。
芋,在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至宋代失传。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像。芋的形状似笙而比笙大。36管,后减至23管。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芋通高78厘米,芋斗、芋嘴为木制,芋管22根,竹制。分前后两排,每排11管,呈双弧形排列,插在椭圆形芋斗上。
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称为“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的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
(有用)
(没用)
笙
抱笙
竹笛
箫
笛
口琴
吹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