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1-20
五线谱怎么看:五线谱的起源及发展!
从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将把音乐记下来或写下来的记录方式,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六世纪到四世纪之间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所发展出两种字母记谱的方式,是以字母文字(letters of the alphabet)和类 似字母的图形(graphic signs)代表音高与音值,分成记载声乐旋律的声乐谱和记载器乐旋律的器乐谱。
六世纪时,罗马教会修士包厄修斯(Severinus Boethius, 480-542)援用古希腊的字母记谱方式,以拉丁文字母 A 至 P 来代表自然音阶上的两个八度。虽然,七世纪时的音乐理论家圣依西多禄(Saint Isidore of Seville,560-636)曾指出音乐是不可能被标记出来的。但是,九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一种用以咏唱葛丽果圣歌(Gregorian Chant)的符号记谱方式,称之为「纽姆」(neumes)。
十世纪时开始运用线谱(staff notation ),以使圣歌旋律的轮廓与音程的关系能更清晰地表现出来,音高亦能明确地标示出来。从最初画一条红线代表「f」音,逐渐发展到两线、三线和四线等不同颜色的线条,表明四个固定的音高。
十三世纪,人们又使用加上四条谱线的方形连结纽姆谱,并在欧洲渐渐普及。迄今,罗马天主教会仍然使用此种四线方形纽姆谱演唱葛丽果圣歌,但此种谱式并无法显示出明确的节奏。因此在十三世纪中叶,一位住在德国科隆的修士佛朗可(Franco of Cologne)开发以不同音值的音符表达节奏模式之定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
十四世纪时,开始引用着色音符,用以表示节奏的变换,之后着色音符的风潮退去。
五线谱由什么构成?
五线谱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的,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加线与加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
加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以上是:五线谱怎么看:五线谱的起源及发展!的相关内容。
五线谱记谱法
简谱
五线谱
柔板
小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