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3-22
华语爵士乐在海内外复兴,摆脱“不雅”名声
《日经亚洲评论》9月28日文章,原题:东南亚引领中国复古爵士乐复兴 在吉隆坡的一个舞台上,聚光灯照在三位留着怀旧短发的华裔马来西亚女性身上。她们站成一排,轮流用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演唱旋律优美的歌曲。舞台前,一群上了年纪的马来西亚华裔、手持智能手机的千禧一代和好奇的外籍人士一边哼唱,一边为上海复古爵士乐等曲目叫好。
混合多种语言、多元文化以及作为前殖民地所受到的英美音乐影响,这种南洋爵士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繁忙的中国港口城市上海。从俄罗斯难民到菲律宾人、日本人和当地中国人以及来访的美国人,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爵士乐就是一个大熔炉。1935年,青帮头目杜月笙创立首个华人爵士乐队——“清风舞乐队”,并安排他们在扬子饭店的舞厅表演。上海爵士乐奠基人黎锦晖在1927年写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这首歌由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从录音中,可以听到黎尝试将爵士乐、现代古典音乐和西方乐器的各种元素与中国民歌融为一体。”马来西亚爵士钢琴演奏家郑泽相说。
“时代曲”一词起源于多年后的香港。在1949年后,许多演出者从上海出走到香港。爵士乐在内地一度被视作“黄色”或“不雅”的音乐。时代曲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达到顶峰,随后因港台流行歌曲日益受青睐而黯然失色。但在东南亚,得益于录音、广播和现场演出,海外华人继续一代又一代地珍惜并传承时代曲。在华裔人口占多数的新加坡,时代曲仍是一种小众音乐。
除东南亚外,时代曲在重返上海后也在世界各地得以传播。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放,仍健在的爵士乐演奏者陆续回到上海的酒店大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断改编并录制诸多经典时代曲曲目的邓丽君、费玉清和王菲等港台歌手走红,也让这种音乐能够被成千上万中国听众所聆听。
如今,中国爵士乐已摆脱“不雅”音乐的名声。京沪两地拥有相当数量的爵士乐场馆以及国际爵士乐俱乐部的本地分支机构。“疫情前,北上广每年都会举办国际爵士音乐节,世界各地许多著名爵士乐音乐家都曾在中国演出。”中国著名当代爵士乐表演者之一张乐(音)说。
我们喜爱爵士乐,因为它具备了西方文化翘首以盼的美学世界应有的一个物质;而反过来,这个美学世界又促成西方文化从其自身中解放了出来。一方面,爵士乐迎合了一个萌发于不远的过去但尚未明示的期望,并满足了某些憧憬,还唤醒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欲望;另一个方面,它抢先一步,走在一种全新的秩序之前。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介绍爵士乐音乐史的大众读物,作者以宽广而独特的历史视角,不落窠臼地把爵士乐产生发展的过程置于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叙述,贯穿了爵士乐起源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起落。在介绍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遥摆乐(Swing)、咆哮乐(Bebop or Bop)、酷派爵士乐(Cool Jazz)、自由爵士乐(Free Jazz)等爵士乐流派内部衍化与推进及相关的乐手、代表音乐的同时,全书将爵士乐放在非洲—美洲艺术参照系上,在各种音乐形式融合的“交流史”中做深层性的考察,从而全面而集中地展现了爵士乐这种独特音乐形态的“成长史”与“衍化史”。其所涵盖的信息之广,所涉及的人物之众,足以让读者摆脱时间的羁绊,走进这门具有百年历史古老而恒新的艺术,去感情其深邃广博的内涵。
爵士乐的起源是?
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到颇具规模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从20年代著名的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从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从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合成”的出现到90年代“新经典主义”的诞生;直至今天,每一种爵士风格都活跃在舞台上。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以上是:华语爵士乐在海内外复兴,摆脱“不雅”名声的相关内容。
巴萨诺瓦
新奥尔良爵士乐
融合爵士
迷幻爵士
自由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