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3-22
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乐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爵士乐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即兴演奏、有摇摆感的节奏、富有特色的器乐和声乐音色,以及演奏者强烈的个人风格为特点,在世界各地拥有大批追随者,尤受年轻人喜爱。近年来爵士乐在中国也愈加受到欢迎,包括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在内的活动蓬勃开展。
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音乐文化的融合碰撞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火花”?在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中,中国原创爵士乐还会发酵出哪些非同一般的感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近日专访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创办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勇,探讨对相关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本土爵士乐在国家支持下走出国门,我印象里主要是从2015年开始的,国家的助力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比如中国爵士乐演奏家及作品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框架下的很多文化交流活动。
当中国爵士乐演奏家开始在海外演出自己的作品,这种表达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就会带来很大的鼓舞。“一把推出去以后”,爵士乐的中外交流变得非常活跃。
爵士乐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黄勇:爵士乐本身就是文化碰撞产生的艺术形式。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30日定为“国际爵士乐日”,认为爵士乐是推动和平、对话、多样性和相互尊重的通用工具。
在我看来,自由和彼此尊重是爵士乐的突出特点,也是魅力源头。在很多比较固定的音乐模式下,音乐语言的运用会有所限制,但在爵士乐中,表演者可以尽情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爵士乐中有很多即兴合作,要求表演者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时刻关注表演中的合作者,以达成默契配合。欣赏爵士乐,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感受这种表达和配合,它使得一切非常充盈丰富,充满变幻。
黄勇:当代中国开始接触爵士乐大体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我们这代音乐人当时对这种音乐形式一无所知,经历了那种初见的惊喜,非常着迷于它变幻莫测的魅力,开始在模仿中感受和摸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中国能欣赏到纯正爵士乐现场演出的场所大多是在五星级酒店里,爵士酒吧寥寥无几。
大约从2003年起,北京的酒吧、Livehouse等场所对爵士乐演出的需求开始增加,邀请一些乐队进驻表演,最初主要是演出已有的外来作品,但很快,一些本土乐队因创作了新作品而受到圈内广泛关注,原创曲目频繁出现。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酝酿自己的爵士音乐节。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始于2006年,初衷是觉得既然国内有了这么多爵士乐原创作品,应该有个机会让大家一起演出、交流和梳理。
2010年前后,中国爵士乐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在北京、上海这类城市,爵士吧随处可见,爵士乐手也从“摸索的一代”发展为“涌现一批批新人”,勃发的力量带给人非常强烈的感受。
2013年12月,第八届九门爵士音乐周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爵士音乐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一切“生长”感觉都上了轨道。
当下,尽管不可避免受到疫情的影响,但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并未有实质上的减速或停顿。就在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台湖爵士音乐节,十几支乐队、近百位爵士乐演奏家参与其中,盛况不亚于疫情之前。从线下到线上,音乐节辐射到非常广泛的观众群。
可以说,爵士乐在中国依旧在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上前行。
以上是: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乐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的相关内容。
巴萨诺瓦
新奥尔良爵士乐
融合爵士
迷幻爵士
自由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