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丝竹为载体,讲述仇英故事,《清音余梦》乐器演奏出江南美学大戏

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2-12-31

丝竹为载体,讲述仇英故事,《清音余梦》乐器演奏出江南美学大戏

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只此青绿》,新国风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聚焦的热点。随着“国风”潮流热度的不断攀升,传统文化也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机遇。6月27日,在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杭州艺术学校和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的《清音余梦》——2022杭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洪园景区举行。《清音余梦》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江南丝竹为载体,选取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局部场景进行还原重现,百年丝竹,国潮新韵,当江南清音遇上古画传奇,在历史回响之中,入画入梦入江南。




江南丝竹俗称“清音”,起源于明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民间百姓喜爱。明代仇英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清晰地描绘了“私家乐班”丝竹歌舞表演、婚礼嫁娶、戏台等多个生活场景,说明“丝竹乐”在明代兴盛的情景。此次由杭州艺术学校与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力合作打造的《清音余梦》,既是一次古画场景的复原,又是一次现代化表达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清音余梦》的演出阵容近50人,均来自杭州艺校,通过舞台场景再现,生动演绎了8首江南丝竹传统曲目,为年轻人打造了一台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非遗国风”舞台。全剧以仇英为主人公,分为《趣》、《行》、《雅》、《囍》四幕,通过丝竹、歌舞、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现明代江南一带的乡韵乡情、人文风尚。
舞台上方悬挂着的16幅垂幕随着音乐、场景的变化,构筑了一幅丰盈而生动的古风画卷。演员通过与观众互动,将丝竹的雅、表演的美、科技的炫完美融合,呈现一部集沉浸式体验与新锐科技交互的江南美学大戏。




江南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这一经济文化发达的富饶宝地,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人民群众喜爱,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它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古人称"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说明了它的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

江南丝竹,曾因地区及惯有的乐器演奏随意性而被称为"苏南丝竹"、"吴越丝竹"等。20世纪50年代初举行的华东民间音乐汇演期间,几位关注这方面的乐人一起议论称名问题,大家最终认为"江南丝竹"一名较为适宜。于是就约定俗成了。




江南丝竹音乐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一代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它的兴起繁荣是在民国时期,距今一百多年。

以上就是关于丝竹为载体,讲述仇英故事,《清音余梦》乐器演奏出江南美学大戏的详细介绍。

资讯发布者

一切为了电音
关注TA

相关百科

乐器演奏

“演奏的意思为用乐器进行表演。演奏形式包括独奏(由某件乐器单独演奏)、伴奏(用一件乐器或一个乐队来衬托歌曲的主旋律)、齐奏(用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乐器同时演奏同一个旋律)、合奏(使用多种乐器进行多声部乐曲演奏)、重奏(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乐器,每件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和领奏(合奏时由一个或几个人领头演奏)。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拨弦乐器

拨弦乐器是弦鸣乐器的一种。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操作来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琴弦的震动来达到使用者演奏、抒情的目的。演奏者主要通过拨弦来完成演奏。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概述 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中国古代)、乐杵(中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 由绷紧的、 振动的弦为声源的乐器的通称,通常用"弦乐器"称呼。当需要精确的、以乐器学、声学为依据的名称时,就用"弦鸣乐器"这个名词来代替"弦乐器"。 根据激励方式,它的三大基本类型分为:擦弦(friction)弦鸣乐器、击弦(struck)弦鸣乐器、拨弦(plucked)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