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2-12-31
丝竹为载体,讲述仇英故事,《清音余梦》乐器演奏出江南美学大戏
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只此青绿》,新国风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聚焦的热点。随着“国风”潮流热度的不断攀升,传统文化也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机遇。6月27日,在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杭州艺术学校和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的《清音余梦》——2022杭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洪园景区举行。《清音余梦》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江南丝竹为载体,选取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局部场景进行还原重现,百年丝竹,国潮新韵,当江南清音遇上古画传奇,在历史回响之中,入画入梦入江南。
江南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这一经济文化发达的富饶宝地,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人民群众喜爱,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它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古人称"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说明了它的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
江南丝竹,曾因地区及惯有的乐器演奏随意性而被称为"苏南丝竹"、"吴越丝竹"等。20世纪50年代初举行的华东民间音乐汇演期间,几位关注这方面的乐人一起议论称名问题,大家最终认为"江南丝竹"一名较为适宜。于是就约定俗成了。
江南丝竹音乐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一代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它的兴起繁荣是在民国时期,距今一百多年。
以上就是关于丝竹为载体,讲述仇英故事,《清音余梦》乐器演奏出江南美学大戏的详细介绍。
乐器演奏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