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乐团,让江南丝竹的韵味乐器演奏进入年轻人心里
慢板轻盈优美,快板热烈欢快,氤氲出浓厚喜庆的生活气息。9月26日上午,《行街四合》的传统曲调在上海音乐厅响起。丝竹绕梁,流淌出一派江南风情。“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广播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在这里举行。《行街四合》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倾力5年打磨,还原了这首长达18分钟、几近失传的江南丝竹代表性乐曲。
整场乐器演奏会曲目可谓“三代同堂”,乐团分别用江南丝竹代表性曲目、民乐经典曲目和有新意的创作曲目来展现江南丝竹“小、轻、细、雅、活”的艺术特色。在演出中,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还能听到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六板•三代同堂》,这一曲目精心复原了上世纪江南丝竹鼎盛时期广为流传的联缀套曲形式,既具传统意韵又富时代新意。乐团还选取了2首丝竹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享受。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5周年,本场音乐会选用经典的丝弦五重奏形式演绎红歌《映山红》,让丝竹清音铭刻于心、传扬四海、薪火永继。音乐会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民族室内乐团做演出嘉宾。“他们年轻、靓丽,有朝气,适合当下语境。他们的成功本身就体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谈及为何选择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上海广播电台经典947副总监、星期广播音乐会负责人何红柳表示。她认为这次音乐会一周不到就售出1000张票,演出前门票几乎售罄,本身就说明了这群年轻人和他们的江南丝竹在上海受到市民的欢迎。
回首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成长之路,可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成立于2016年底,今年整整五周年,团员平均年龄仅31岁。当年,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的该乐团是上海市江南丝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举措。通过专家坐镇招生考试,最终,13名成员从全市7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乐团成员全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青年新秀组成,80%以上为研究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所有人员都是民乐专业科班出身的专攻江南丝竹演奏的非职业乐团。乐团特聘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成海华先生担任艺术指导。成海华觉得建立这么一支团队很了不起,“团队用五年的时间证明了这条专业和非职业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传承道路是正确的。”
“这些年轻人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有江南丝竹的底子,假如没有把他们聚集起来,把江南丝竹重新学起来,等老艺人们走了,江南丝竹危矣。这个平台给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很好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江南丝竹的传承闯出了一条路。” 成海华说。“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老人怕我们演奏江南丝竹韵味不足。”项目负责人、乐团成员蒋薇回忆。音准是这些年轻人的优势,然而民间的江南丝竹与西方的交响乐不同,它秉承中国传统美学,为演奏者留白多,给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大,不同的乐团的演奏都能奏出自己的风格和味道来。专业科班出身的团员,虽然在乐谱和音准上有了突破,但是一开始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这就是老人们说的“韵味”。于是成海华老师带着大家去和老艺人们一起交流、演出、学习,“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经过五年的历练,“现在老人们也都向这些年轻人竖起大拇指”。百年社团仙霞国乐社负责人陈伦孚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抢”了几张这次演奏会的票,“大家都想去听,年轻人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陈老也为年轻人的成长而喜悦。

“这几年来,我们没有人退团,外面还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加入,但我们有我们的标准。”成海华说。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多长而绕,背起来很难,很多老艺人乐团都无法脱谱,而乐团成员为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坚持背谱。“每个人的谱都不一样,不仅要背自己的谱还要背其他人的谱。有的有孩子的团员是把孩子哄睡了再来背的稿,有的加完班来背稿。”这些年,乐团在成海华的指导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曲目,团队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步登上各种舞台,逐渐成为中外交流、海派文化的“形象大使”。他们从事公益演出、赴韩国济州参与第57届耽罗文化节,“大阪府・上海市友好交流演奏会”等对外交流活动,2019年、2020年受邀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上海进博会公益专场演出,代表“上海的音乐”展示给各国贸易代表。2020年赴央视录制4首作品,在“风华国乐”栏目播出。
以上就是关于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乐团,让江南丝竹的韵味乐器演奏进入年轻人心里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