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箫的人有什么特点?
萧的声音则是低沉有力。所以我通过乐器的音色我们就可以知道,内向的人喜欢萧。 吹箫的人较为务实。
箫的历史文化!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出于对箫声的痴恋,我买了自己的第一支洞箫。那紫竹箫,黑中透亮,属于竹子天然的纹路,是箫最美的装饰。箫面,镌一首诗,狂草,银色字,依稀辨得是李白的《黄鹤楼闻笛》,倒是给古朴中添上一丝张扬。箫尾,一枚朱红篆书印章,那是制箫者对箫的责任。不知是因为紫竹颜色厚重,还是因为箫本身历史悠久,每当将箫握在手中,心就静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敦厚”,因此传统乐器的音色通常朴实浑厚,箫也不例外。《佛上殿》便是最好的体现。平稳的箫声加上木鱼敲击声的衬托,将人带入寺院,那是与现代吵嚷完全不同的古寺,和尚静心打坐,口中诵经,期盼感悟大道。这种庄严,我想不到另一种乐器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之作《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此曲在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于粤剧音乐中。当时作者中秋时节游玩西湖,被西湖美景深深触动,有感而发创造出这首清新脱俗的描写西湖夜色美景,以此曲来赞美祖国大好自然风光,曲调轻柔舒缓的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留流连忘返之情。该曲旋律清新明快,悠扬华美,表现出西湖在这皎洁月色映衬之下,再有晚风轻轻拂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让听者身临其境感受西湖之美,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一潭平静的湖水,一轮皎洁的明月,碧空万里,波光闪闪,山,水,树木,亭台楼阁被月光所笼罩,美景再配上清曲仿佛进入童话世界一般。描绘了江南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一首《忆故人》,此曲相传是东汉蔡邑所作。曲调委婉悠长,表达对故人思年之情,敦厚的音律意在表达思念至深,所有对故人的思念全寄托在了此首曲中。全曲一共六段,泛音开头,清新优美,使人在寂静的幽山深处思念故人之情油然而生。后几段则是以沉稳,舒缓的节奏,悠长的琴音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当然,敦厚的中国人也有激情的一面,浑厚的箫声也可以表达进取精神。《朝元歌》又名朝元令。全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四句,曲调是上下对句式重复结构。第二段五句,曲调是四句式结构,末段五句,曲调是二小段式,后小段为第一段上下句式的变化再现。后被人编为箫曲,曲调古朴激昂,韵味十足。《泛沧浪》这首经典名曲是表达矛盾的解决。在这首曲中让人感到作者泛舟高歌的形象,抒发了他与当时统治者绝不合作的政治态度。曲调慷慨激昂,意志坚定,宁死不屈,曲调柔中带刚,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求正义而反抗的情绪。还有一曲《流水》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瀑布飞流,江河翻滚,将祖国壮丽山河歌颂,气势磅礴,令人心驰、可惜的是,这么有灵气的箫,却没有玉人相教。偌大的音乐学院里没有一个教箫的老师。箫不如笛清亮,表现力不强,在舞台上也相对难以和其他乐器合奏,自然就没了更广的市场。
但如此没市场的箫,还是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人,这其中自然有它的道理。箫与其他乐器相比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家喻户晓的笛子和箫就有很大区别,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
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笛子是横吹而箫是竖吹。并且箫在制作上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内向倾斜型,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严谨的制作工艺是出这一著名曲派能流传至今重要因素,加上演奏者声情并茂,才能流下这么多伟大的千古绝唱!
中国人演奏箫通常称为“品箫”,这个“品”不仅是品味,更是品位、品德。古人常用竹节比喻气节,而用竹制成的箫也附上了竹具有的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勇气。中通外直的箫管,也寓意着“耿直通达”。也有玉石打造出来的箫,华丽外表下是深深的民族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有用)
(没用)
箫
竹笛
笙
笛
口琴
吹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