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琴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竹琴本名道情,它的原生地极有可能是四川。这是因为:
第一,道教的最早流派诞生在四川
道教的最早流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就诞生在四川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一名鹄鸣山)。五斗米道初创时期(张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时期)的“指 (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至南北朝时发展成十二斋,并形成了包括“步虚音韵”在内的道教音乐。而道教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收了包括七言四句体的《巴渝辞》(即《竹枝词》)在内的四川民间音乐。(当然也同时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民乐和佛教音乐)直迄五代,《玄坛刊误沦》还记:“道曲继续“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
更为重要的是,“步虚”作为一种道曲格式而正式应用于道教斋醮中,也是在前蜀时代(907—925年)的西蜀。这见载于《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等典籍。道情正是在步虚辞(或言步虚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入宋以后的游方道士(或称云水道士)为了便于传道化斋,遂将辞藻华丽玄妙的步虚辞进行了接近平民化的改造,形成通俗易懂的道情(但在形式上仍保留五言、七言等韵文体)。《西游记》等四十四回里孙悟空就在车迟国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在臂上挂着一个水火篮儿,手敲着渔鼓,唱着道情词。……”明人吴承恩之所以如此描写,大致因为道情在当时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民间说唱艺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 里的张果老和蓝采和,也是一持渔鼓、一执简板的游方道士的形象。
第二,此竹生在昆仑山
湖南安江渔鼓唱词云:渔鼓生来两节竹,生在昆仑山顶头。此竹生在高山上,无风无雨绿油油。汉钟离打马云端过,看见此竹生得秀,用斧将竹来砍断,留下中间丢两头。竹兜(根部)落在文王手,造成八卦制千秋。竹尖落在子牙手,渭水河边把鱼钩。只留中间一尺九,汉钟离拿来做渔鼓。后来传与湘子手,韩湘子拿来把行修。后来湘子登仙去,渔鼓简板一齐丢。丢在四川小罗州……余家拿来天下游。
在这里,昆仑山应该是特指四川或四川周边大竹葱笼的高山,如邛崃山、大巴山等。神话传说(如《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实非一地,诚如清人毕沅所云:“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上述唱段,乃属道士讲唱前每每必作的一段公式化交待引子,即开场白。它说明在游方道士,及民间艺人中,四川道情之摇篮或发源地的观念已在代代传承中深播其间。而这段唱词又出自他省。则更具说服力。
竹琴是怎么进行保护的:
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川东竹琴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应将竹琴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演艺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积极拓展农村演艺市场,将竹琴表演艺术融入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群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经济活动中。
(有用)
(没用)
竹琴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
拉弦乐器
膜鸣乐器
圆号
电子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