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琴如何传承和保护:
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川东竹琴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应将竹琴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演艺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积极拓展农村演艺市场,将竹琴表演艺术融入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群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经济活动中。
竹琴 是什么:
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和重庆市万州地区。
竹琴源于道观音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20世纪30年代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演变成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之后又在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多个演唱派别。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
(有用)
(没用)
竹琴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
拉弦乐器
膜鸣乐器
圆号
电子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