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族乐器多定D调?
这是个牵涉到上千年音乐史的问题.....
简单来说,
民族乐器 中D调和G调都十分常用,其中D调来自传统音乐中的“小工调”,G调来自“正宫”想完全理解这段话需要四点知识:
1.传统音乐中不同的合奏种类会使用不同的定调方式,譬如鼓吹乐通常以管子或者喷呐定调,福建南音以洞箫定调,只用弦乐器伴唱的乐种则跟着演员的嗓子走无所谓固定调高。而受十番和昆曲影响的全国大部分丝竹和戏曲都是用笛子定调的,称为“笛色”。2.明清两代随着十番和昆曲流传全国的定调笛音高都差不太多。这种笛子可转七调,也就是所谓的“工尺七调”: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和笛子的指法关系见下图。工尺谱本意为管乐的指法谱:“合”字对应所有孔闭合,“上”字对应在上的手全按,照此民族乐器指法演奏的即为乐器的本调。从附图中不难看出,小工调为这种定调笛的本调。
D调笛吹歌曲有什么作用?
因为民乐乐器大多都是d调,作曲家一开始写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因素,所以定调都是d,方便演奏。
D调是我国传统的梆笛。南方江南丝竹类、昆曲的音乐都可以演奏。如《行街》、《欢乐歌》、《小放牛》等等。新改编乐曲也有如马迪先生的《赶牲灵》、《塞上风情》等等。
D调笛子比较特殊,7种指法分别代表7大调DEFGABC,不带升降号,是所有调笛子中唯一的!南派笛子基本上均可用D调演奏,比如1=C《三五七》《二凡》筒音作6,1=G《早晨》《采茶忙》筒音作2,1=G《巢湖泛舟》筒作2,1=C《塞上风情》筒音作6,陕北风格等等。
(有用)
(没用)
民族乐器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