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古代乐器演奏——漆木鹿鼓,关于漆木鹿鼓的演奏方式详解

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2-12-19

古代乐器演奏——漆木鹿鼓,关于漆木鹿鼓的演奏方式详解

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象征着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而在商代,鹿骨已经用作占卜,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镇墓鸟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鹿不仅是长寿的象征,还代表政权和帝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准阴侯列传》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唐朝宰相魏征在《述怀》诗中也提到:"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这里的鹿比喻帝位、 政权。尤其是白鹿, 人们称之为“仙鹿”或“天禄”古代祥瑞学说认为, 君王仁孝圣明时, 白鹿就会现世。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楚国所处地域以平原丘陵地带为主,多湖泊,气候温润,草木丰盛,鹿在楚地的分布也极为广泛,且主要为麇鹿与梅花鹿这两种。鹿性情温和,具有灵性,在特定时节鹿角会自然脱落,且擅于奔跑,楚人视其为瑞兽。
楚墓出土鹿题材的文物有很多,以其制作表现手法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彩绘的鹿形象,如荆州黄山墓地出土的奔鹿纹耳杯(图一)、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狩猎纹漆卮和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漆木弩的彩绘鹿纹等。一类是雕刻的鹿形象,有圆雕,如漆木鹿鼓(图二),有透雕,如望山1号楚墓出土座屏里的透雕鹿、天星观2号楚墓角梳的透雕双鹿;下面介绍一类作为乐器的漆木鹿鼓,其主要出土于战国中晚期的士一级的楚墓中,且绝大多数出土于荆州地区。



鹿鼓全身圆雕成卧鹿状,四肢盘曲于身侧,长直颈,头、身分开雕刻以榫卯相接,头顶凿孔且插有一对真鹿角。其器表一般髹黑漆为地,然后用红、黄色漆彩绘鹿斑纹,在鹿的臀部有一方形榫卯孔并插有圆形实心小木鼓,小木鼓上朱绘卷云纹。鹿鼓又被称作鹿架鼓,是一种以木雕伏鹿为座的实心小型木鼓,其敲击点是在小木鼓上面,其音色似现在的梆子、木鱼,可能是作为鼓点节奏使用。鹿鼓是一种实用的打击乐器,可能属于鼙鼓(小鼓)一类,用来配合大鼓(如悬鼓、扁鼓)进行演奏。




楚国乐器演奏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形体的艺术。从乐理角度来看,“击其所悬而由其簴(jù)鸣”,就是说看见演奏悬鼓就联想到了其支架所能发出的声音。漆木卧鹿是模仿自然界中梅花鹿的形象来进行雕刻创作的。《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是东周贵族宴饮时经常演奏的乐曲。楚人以卧鹿作鼓架,也是想在听到鼓音的同时,感受到“呦呦鹿鸣”的声音。

以上就是关于 古代乐器演奏——漆木鹿鼓,关于漆木鹿鼓的演奏方式详解。

资讯发布者

一切为了电音
关注TA

相关百科

乐器演奏

“演奏的意思为用乐器进行表演。演奏形式包括独奏(由某件乐器单独演奏)、伴奏(用一件乐器或一个乐队来衬托歌曲的主旋律)、齐奏(用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乐器同时演奏同一个旋律)、合奏(使用多种乐器进行多声部乐曲演奏)、重奏(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乐器,每件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和领奏(合奏时由一个或几个人领头演奏)。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拨弦乐器

拨弦乐器是弦鸣乐器的一种。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操作来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琴弦的震动来达到使用者演奏、抒情的目的。演奏者主要通过拨弦来完成演奏。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概述 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中国古代)、乐杵(中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 由绷紧的、 振动的弦为声源的乐器的通称,通常用"弦乐器"称呼。当需要精确的、以乐器学、声学为依据的名称时,就用"弦鸣乐器"这个名词来代替"弦乐器"。 根据激励方式,它的三大基本类型分为:擦弦(friction)弦鸣乐器、击弦(struck)弦鸣乐器、拨弦(plucked)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