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西洋木管乐器——双簧管因他焕发光彩

分类: 乐器知识

日期:2022-12-31

西洋木管乐器——双簧管因他焕发光彩

当我们谈到双簧管这类稍冷门乐器时,伟大演奏家们往往难以获得与作曲家同行们相近的知名度。考虑到这样一批出色的演奏家常常也是作曲家们题献的对象,了解这些演奏者的生平经历对学习作品而言亦大有裨益。自20世纪初,以列昂·古森斯(Leon Goossens,1897-1988)为首的、活跃在英国乐坛的双簧管演奏家,以自身极高的艺术成就、传奇般的职业生涯和代代传承的艺术理念,建立了双簧管演奏的新英国学派。



古森斯一家很早就扎根在英国音乐界。列昂·古森斯的祖父、比利时指挥家欧仁·古森斯(Eugene Goossens)于1873年举家迁往英国,后担任卡尔罗萨歌剧院总监并指挥了瓦格纳歌剧《汤豪瑟》的英国首演。列昂·古森斯1897年生于英国利物浦。1911年至1914年间他就读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甫一毕业,17岁的古森斯便成功取得女王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职位。“一战”后,他与兄长尤金合作在英国进行了《春之祭》的音乐会版首演。1924年起他加入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再续乐队生涯的同时,也开始在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RAM)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RCM)担任教职。1932年,伦敦爱乐乐团成立后,古森斯担任首任双簧管首席,并开始以独奏家的身份活跃于世界舞台。凭借独树一帜的音色、精湛的手指技术和现在看来略显夸张的演奏法,古森斯的演奏大受听众和专业人士的追捧,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为古森斯近70年的传奇生涯更添上一抹浓墨重彩的,是1962年的一起车祸。莱昂·古森斯的面部、嘴唇和牙齿在事故中受到重创,下唇完全失去知觉。他凭借巨大的毅力,恢复了演奏技巧,于1965年以巅峰状态回到舞台。他将晚期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高质量的大师班与讲座音乐会,直至1988年病逝于伦敦。




在两所英皇任教期间,列昂·古森斯的学生包括彼得·格雷姆(Peter Graeme,曾任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教授),特伦斯·麦克唐纳(Terence MacDonagh,曾任BBC交响乐团首席、皇家爱乐乐团首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教授)和西德尼·萨克利夫(Sidney Sutcliffe,曾任英国的爱乐乐团首席、RCM教授)等众多知名演奏家,徒孙辈更有尼尔·布莱克(Neil Black,曾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教授),埃德温·罗克斯堡(Edwin Roxburgh,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作曲与指挥教授、伯明翰音乐学院作曲系执行主任),约翰·沃拉克(John Warrack,曾任每日电讯报和周日电讯报乐评人、牛津大学音乐系教授),罗伊·卡特(Roy Carter,曾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同时在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与两所皇家音乐学院任教),安东尼·卡姆登(Anthony Camden,曾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兼董事会主席、香港演艺学院院长)等。换句话说,古森斯的门徒不仅支撑起了整个英国双簧管界,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在众多出色的门徒中,古森斯所建立起的新英国学派最重要的继承人是伊芙琳·罗斯维尔·巴比罗利夫人(Evelyn Rothwell Barbirolli)。伊芙琳·罗斯维尔就读于RCM。毕业不久后,伊芙琳被任命为科文特花园管弦乐队的第二双簧管,并大受时任指挥约翰·巴比罗利的赏识。很快,伊芙琳·罗斯维尔以当时罕见的女性身份征服了包括苏格兰皇家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新女王音乐厅管弦乐团在内的诸多英国顶尖乐团。




1943年,伊芙琳以独奏家的身份回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萨尔茨堡,伊芙琳与哈雷管弦乐团合作,为刚被重新发掘出版的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KV.314)进行世界首演。至今这首作品已被所有的双簧管从业者奉为圭臬,成为必学必演的曲目。1971年起她任教于RAM,延续着双簧管新英格兰学派的传承,直至2008年离世。在列昂·古森斯之前,古典乐派之后,长笛以外的木管较少被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圣-桑1921年病逝前分别为双簧管、黑管和大管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在与友人的信中圣-桑说:“(我创作的这些独奏作品)是为了给它们一个被人们听到的机会。”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木管乐器在演奏上的局限性。列昂·古森斯与新英国学派为双簧管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他对双簧管演奏技法的改进以及对双簧管独奏性能的拓展。



彼时的双簧管演奏主要分为德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德国学派有着宽厚而直白的音色,而法国学派的音色更加纤细敏感。列昂·古森斯将二者加以融合,所产生的明亮音色成为了他的招牌,被时人描述为“轻巧而清澈,看似喘不过气”。列昂·古森斯在颤音演奏法(Vibrato)方面也作出了重要探索,这在当时引起了老一辈演奏家的反对。事实证明,利用稍显过分的颤音已经作为英国学派双簧管演奏的特点之一,成为当代作品中重要的装饰手法。在安塔尔·多拉蒂(Antal Dorati)为双簧管所作的五首小品之一《蚂蚁与蝉》中,这种颤音甚至被用来表达“寒冷并饥饿”的凄惨之态。在哨片的使用上,古森斯偏向稍短的U形切口,这种形状的哨片阻力更小但对嘴唇控制力的要求更高,同时也是他独特音色的关键。这些特点伴随着古森斯的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双簧管新英国学派的特色,随之而来的、更强的表现力与多变的色彩,使得双簧管得以作为出色的独奏乐器登上舞台。新英国学派对双簧管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双簧管作品库的拓展。受古森斯与其门徒出色的音乐与技巧之感染,当时的英国作曲家纷纷将作品题献予他们,最知名的有尤金·古森斯为他弟弟所作的、最受列昂喜爱的一首《双簧管协奏曲》,本杰明·布里顿19岁时创作的单乐章室内乐《Phantasy Quartet》,爱德华·艾尔加爵士只完成一部分的《Soliloquy》,以及最常被演奏的、沃恩·威廉姆斯为双簧管与弦乐队而作的《双簧管协奏曲》。

以上就是关于西洋木管乐器——双簧管因他焕发光彩的详细介绍。

资讯发布者

一切为了电音
关注TA

相关百科

双簧管

双簧管是一种西洋木木管类乐器。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旋律,是出色的独奏乐器,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双簧管是较难演奏的乐器之一。双簧管的基础音域为降b-G3。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拨弦乐器

拨弦乐器是弦鸣乐器的一种。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操作来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琴弦的震动来达到使用者演奏、抒情的目的。演奏者主要通过拨弦来完成演奏。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概述 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中国古代)、乐杵(中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 由绷紧的、 振动的弦为声源的乐器的通称,通常用"弦乐器"称呼。当需要精确的、以乐器学、声学为依据的名称时,就用"弦鸣乐器"这个名词来代替"弦乐器"。 根据激励方式,它的三大基本类型分为:擦弦(friction)弦鸣乐器、击弦(struck)弦鸣乐器、拨弦(plucked)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