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2-07
舞曲知识—— 音乐结构与编排!歌曲制作教学
前奏:此部分用于启动音乐。前奏部分最短可以有1个小节(甚至更短),最长可以达到数分钟甚至更多。其长度取决于曲风和编曲人的目的。许多前奏都是1、2、4或8小节的长度,这些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主歌:此部分通常作为第一个主要的歌曲段落跟随在前奏后面,但有少数情况例外。主歌一般是建立歌曲听感形象的地方,并且会开始表达完整的歌词大意。一首歌曲里通常都有多个主歌的段落存在。在各个重复的主歌段落中,其变化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有很大不同,但您也有概率会听到那种在宿主软件中简单复制粘贴过的主歌,其中只有人声会发生变化。
副歌:通常被认为是歌曲的高潮或最有特点的地方(大多也会重复),视不同曲风而言,通常听起来会更大、更有能量。副歌中通常还会出现像圣歌一样的人声。歌曲中其它的部分都是用来为副歌做铺垫的,而副歌是音乐的高光时刻。在宿主软件中,比起其它部分而言,副歌可能是最费事的地方了。像人声和声、人声与乐器的叠制还有额外的配器,一般都会出现在副歌里。有时您还会发现有专门的“预副歌”部分,来进一步铺垫副歌的到来。
桥段:此部分通常不会重复,一般用于将前面的段落连接至副歌,但桥段也可以连接任何两个音乐结构。桥段的听感特征通常与主歌和副歌不同。在桥段中通常会出现更长的乐器独奏。
尾声:尾声是歌曲的收尾。它既可以是副歌最后的淡出这么简单,也可以是完全独立设计的特殊音乐事件。我认为大多数尾声都是这两种方式——要么通过积累响度和能量然后释放进行结束,要么反过来。音乐最后可能会淡出,或者失去能量并以安静的方式结束。
以一个歌曲结构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案例?
前奏:0:00 - 0:20。44拍共8小节。由乐器建立起和声走向,给出了拍号和曲速。
主歌1:0:20 - 1:02。16小节。人声进入,唱完第一段主歌。
副歌1:1:02 - 1:23。8小节。能量累积,吉他变成失真音色,鼓从踩鑔变成叮叮镲,人声以更高的音域进行演唱。
主歌2:1:23 - 2:04。16小节。和主歌1非常相似,但歌词是不同的。
副歌2:2:05 - 2:25。8小节。另一种副歌的表达。
桥段:2:25 - 3:06。16小节。副歌2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桥段。这个例子很好地演示了段落转换所带来的动态、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变化。但这个桥段实际上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它才是这首歌曲中高潮的地方所在。我说过高潮通常都会出现在副歌中。但最终来说,这个部分是用来将最后一个副歌连接到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的(见下方尾奏),而且人声也非常不同。
尾声:3:06 - 最后。16小节,外加最后和弦所在的一个小节。然后能量突然消失,动态感和音色的能量瞬间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您需要降低能量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手法。在最后一段主歌中,这样做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与其它主歌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然而,这首歌里非常明显有着突然的能量下降,这是那些安静结束的歌曲中尾声的共同特征。
音乐结构与编排小贴士有?
保持歌曲的本质不发生变化,意味着您可能并不会对旋律做太大的改变(视情景而言),但您依然可以改变编排中的其它部分。以下是一些小思路,您可以在下次编排时尝试进行使用:
变换音色和/或配器。针对同一段落使用其它乐器或音色。对于变化编排中某一现存段落而言,像叠音色或调制这样的音色设计技术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重新调整某个部分的和声。西方的和声语言是非常灵活的。您可以尝试写新的和声走向,使其依然能与旋律保持和谐,同时还能与原来的合成产生不同。或者您可以尝试将柱式和弦换成琶音,反过来也一样。
修饰或简化某个部分。若有必要,可以考虑表演者带来的情绪强弱。或者这也可以单纯地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选择。
变换某个部分的节奏。这甚至可能会潜在影响像拍号和曲速这样的重要时间元素。
若时机合适可以添加新的声部。
以上是:舞曲知识—— 音乐结构与编排!歌曲制作教学的相关内容。
音乐结构
曲艺音乐
Solo(音乐)
CHAMBER POP
Groove(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