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1-20
五线谱发展历史简述怎么写,总结篇!
线谱产生于9世纪末的意大利,是纽姆谱演变而成。最初标注乐谱上的是一条指示F音高的红色线,即一线谱。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二线谱、三线谱等多种线谱。11世纪上叶,意大利阿雷佐教区的修士圭多,首先确定了采用4条线的记谱方式来记写格里高利圣咏。
11-15世纪,线谱体系先后出现过5条、6条、7条等多种记谱方式,用于记录除格里高利以外的一切音乐,其中五线谱最为广泛,淘汰了其他记谱方式,15世纪出现了定型的五线谱表。17-18世纪,五线记谱法逐步完善并沿用至今。
9世纪末,出现谱号的萌芽。当时对谱线音高的标注有2种方法:彩线标注法和字母标注法。彩线标注法通常以红线表示F音高,绿线或黄线表示C音高。字母标注法是在乐谱线谱的左端标出字母,以指示改线所记写的音符的音高。两种方式一直使用到13世纪,14世纪后,字母表示法演化成谱号,字母谱取代了彩线谱。
萌芽时期
西方音乐史中关于音乐的纪录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发明了出两种字母记谱的方式,代表音高与长短,把记号纪录在歌词的上方,来表示高低和长短。
奠定基础阶段
到了中世纪,大约11世纪,意大利的僧侣音乐家圭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意识到神圣的音乐在演出的时候总是存在混乱的情况,演唱的时候,音的高低、节奏、甚至进入的时间点都不能统一,圭多就试图纠正这些问题。他就开始对当时盛行的教学方向进行创新。
并要求他留在罗马,教授神职人员采用这个新的方法。
圭多开始用四条线和三个间的来标记圣歌的音高,并且确立了相邻线和间之间的音程代表二度,相邻线和线或者间和间之间代表三度音程。
最终成型
又过了600年左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在十五十六世纪时,经过几代音乐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改进,记谱法逐渐的和现代五线谱非常接近,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小节线,不合适的音符方式也被淘汰,从此五线谱逐渐取代其他记谱法而广泛流行。
简谱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间的符号差异,比起五线谱都要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来说,无疑的简谱的符号差异,要比线谱的位置差异要来得容易辨认,所以对于初学者的学习,简谱的确比较快容易上手。
线谱初学看错行是很常见的,简谱却多半是指法不熟而按错。一个是识谱时候的问题,一个是是识谱后执行时期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采用简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培养首调感,也较于容易建立起首调的听觉,有助于以首调方式来演奏的音准。
上手容易,转调也容易,但是对于首调感不明确,临时记号多的曲子,学简谱的人就比较缺乏这样的训练了。
简谱的实际音高,却没有线谱那么明确,尤其是碰到转调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不确定的情况。这个问题,在编写乐曲时,就比较会造成困扰。除了音响效果的转变以外,有些和声的转位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以上是:五线谱发展历史简述怎么写,总结篇!的相关内容。
五线谱记谱法
简谱
五线谱
柔板
小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