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箜篌(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乐器 箜篌(乐器)

箜篌(乐器)

箜篌的起源

1、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

2、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都数的过来: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至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

3、秦以前竖箜篌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而已。

4、当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

箜篌的音色特点

1、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

2、箜篌的音色比较有特色,比较清亮、浮泛、飘忽,它的声音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3、箜篌是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的。在箜篌的弹奏上,箜篌有压颤技法,更加有韵味,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这种方式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揉弦区和拨弦区互为一体,在揉弦拨弦手法之间转换非常便捷,和声色彩更丰富,甚或可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同时拨动不同音高的弦后用对应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

箜篌的演奏方式

1、在盛唐时,箜篌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

2、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

3、因箜篌通过琴底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甚至还可以演奏各种竖琴曲。

箜篌的结构

箜篌(主要指竖箜篌与现代箜篌)与竖琴同宗,从各自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相互的影子,如:都是三角琴体;都是以坐姿竖抱于怀中演奏;都拥有7个变音踏板等,但两者在具体结构与演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双排弦全转调箜篌为例,箜篌琴体主要分为:框体、凤首、琴樑、弦轴、 拴弦码、变音盘、琴柱、琴码、尾翅、共鸣箱、琴弦、压颤杠杆、变音踏板、琴座等。  

箜篌的类型

1、竖箜篌:
最早是对胡箜篌的别称。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2、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它是由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3、卧箜篌:

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

4、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5、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将传统的卧箜篌与竖箜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借鉴了竖琴的弦长、弦距、高音排列的科学部分,并吸收了韩其华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安排了两排导音码,后面装置了揉、压、颤、滑音的机件。采用筝式柱马,琴弦有72根(两弦同音),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A1~a3,达五个八度。它的音色明亮,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雁柱箜篌可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可完美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6、双排弦箜篌:
双排弦箜篌,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 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7、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转调机械结构的设计,由院办工厂承担试制任务,民乐系还派了三年级学生赵广运参加了琴体制作、油漆和装配工作。1982年12月首先制出了八个调的雁柱转调箜篌,通过沈阳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并移交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