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调式什么时候出现的?
民国时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为王光祈基于当时对中乐的初始研究,用西乐的理论方法,移植西洋音阶、调式概念提出(最初叫“五音调”),四十年代到建国后经黎英海、黄翔鹏、樊祖荫等人进一步发展,被李重光写进了基础乐理教材,至今仍是教学、考试的“标准答案”,并基于此建立了民族风格的“五声性”和声理论。
中国古人从来没有“五声音阶”这种说法,对“调”的认识及使用也与西洋音乐大不相同。即使“宫商角徽羽”五音最迟在春秋就已出现,却非现代意义的“五声调式”,我们不能“以今度古”。况且中国传统音乐远不止五个音而已,更不会像西洋音乐那样围绕某个“调式主音”形成稳森严的调性组织,无须依赖和声、功能、终止式。“五声/七声调式”"清乐/雅乐/燕乐音“宫/商/角/徽/羽调式”这套近现代附会的理论不过几十年,存在瑕疵、仍需考订,却乘着”近代挖掘整理民间音乐的契机,以及后来乐理教考“标准化”、“一条鞭”的东风,对“中乐”的西化改造堪比整容,并引发了牵涉东亚各地区传统音乐学界、至今仍未平息的争论,很惊喜吧?
其实老先生们还是比较严谨的,原话都有所保留,多用“五声性音阶/调式”的说法,更大的问题出在流传过程中被懒惰庸碌之辈搬运、简化、曲解,把“性”字去掉后含义大变,三人成虎越传越走样,竟使“中国音乐=五声音阶”这种错误观念广为流传,甚至直接照搬国外的“大调/小调五声音价”。这种集体臆想与讹传的产物俨然成了所谓“中国风”“古风”的标准,实在讽刺。
五声调式是指什么?
五声调式,古代汉族音律。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有用)
(没用)
五声调式
柔板
小行板
广板
庄板
小快板
中板(音乐术语)
行板
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