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结构的表述?
不少音乐作品力图运用可用语言表述的情节过程作为其音乐结构的基础。音乐的过程成为“说故事”的过程。在中国,最出名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英文成了“蝶恋”。
这首乐曲将戏曲舞台上的“明媚春光——三载同窗——萌生爱情——十八相送——员外逼婚——英台抗婚——文彩抢婚——楼台幽会——愤而跳坟——双双化蝶”完整地安进了器乐协奏曲的框架。据说此曲亦符合传统“奏鸣曲”结构,事实上,只要“奏鸣曲”的框框与情节发展线索不甚相符之时,“奏鸣曲”即向“情节”妥协。因而,应当说,主体上“梁祝”是以“情节结构”为其主导的。与此相对应的西方例子是柴科夫斯基的交响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取材于莎翁悲剧,其“情节”亦是明白无误的。
两大世仇家族的格斗——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堕人情网热恋生悲——最终以死殉情,旁观者无奈的叹息,似与“梁祝”甚通。所不同的是,柴科夫斯基在“情节”与“奏鸣曲”框框发生冲突时,即由“情节”向“奏鸣曲”妥协。故而,在“梁祝”中,“情节”乃实;在“罗朱”中,“情节”为虚。由于一定的音响对于现实生活世界来说具有一定确定性,这使得音乐作品的“情节”作为结构基础成为可能。所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到或感受到的音响,如水声、风声、雷声、喇叭号角声、歌唱叹息声、鸟鸣犬吠声、车轮马蹄声等等,都具有直接进入音乐或转变为某种音乐形态的可能性。于是,用音乐来“讲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开始接触音乐的人所愿意接纳的一种音乐结构形态。
什么是音乐结构?
旋律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是 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各种不同的千变万化的旋律构成。
节奏和节拍 节奏一词的含义较为广泛,一般事物匀整的交替都可以叫做节奏。在音乐中, 节奏一词的意思是:由音值的长短与强弱拍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
速度和力度 速度就是音乐进行的快慢程度,确切地说,就是节拍单位跳动的频率。音乐 所表现的内容与速度关系很大。
(有用)
(没用)
音乐结构
曲艺音乐
Solo(音乐)
CHAMBER POP
Groove(音乐)
世界音乐
不插电音乐
live音乐
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