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词的曲调失传了:
首先当然是没有录音设备。
其次是记谱法的问题,无论是当初的减字谱,还是后来的工尺谱,都有一个特点,只精确记录音高,但不精确记录音长,所以单独靠乐谱,是无法精确传承曲调原貌的,还要依赖师徒传承,口传心授。实际演奏中,也允许乐师根据自身理解和歌者情况变动发挥。所以现在虽然有部分乐谱在,但谁也没法说自己据乐谱还原的那个音乐就是宋代词调。
最后就是流行乐变迁的问题了,其实很多词牌作为明清南曲引子也还在唱,现在的不少曲牌体曲艺里也有保存,但已经是经过多次声腔变迁后的新调了,古代乐工地位又不高,就是门吃饭的手艺,当然是怎么流行,有听众,就怎么学习吸收,旧曲调就渐渐失传淘汰了。
宋词有曲调吗:
宋词有曲调,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有用)
(没用)
曲调
柔板
小行板
广板
庄板
小快板
中板(音乐术语)
行板
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