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古筝的起源与发展,你知道多少?

分类: 乐器知识

日期:2022-12-09

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的乐器,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琵琶和古筝了,但是琵琶很多的人都很熟悉,对于古筝却很少了解,那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你知道多少?

古筝的起源与发展,你知道多少?  

      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被称作古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云“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普遍认为是关于筝最早的记载。根据音乐史学界的研究,早在西周王朝统治时代,秦国建立之前,筝已经开始流传于秦地,算来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关于筝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多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比如争瑟为筝,蒙恬造筝,京房造筝等,可信性似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早在先秦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是广泛流传的一种乐器,并且带着强烈的地区特色(根据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描写“呜呜快耳者”)。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这样描述筝:“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筝的流传范围逐步扩大,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最开始的古筝为五弦,经过九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

      十二弦在性质外观和音乐表现上可能都已相当成熟,所以稳定地流传了八百多年,直到隋代方增加了一根弦,成为十三弦筝。《艺文类聚》引傅玄说:“弦柱十二,拟十二月”。《隋书音乐志》:“筝,十三弦”。唐宋时期文学作品对筝的描述,多为十三弦。比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晏几道《菩萨蛮》)。

       元明时期,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迎来多种弦制并存的时代。明代朱载育在《明郑氏子瑟谱》记载“今官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到清末,筝又增加了一根线,发展成十六弦筝,岭南地区用铜丝弦替代沿用了两千余年的丝质弦,使筝的音色比以前明亮,变化也较以前灵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钢丝弦的使用,使筝的音色更加明亮,触弦更加灵敏,音量也得到加强。现在最常见二十一弦的古筝也在六十年代才出现。

       随着古筝学习热潮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掀起,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古筝结束了轻弹慢揉的时代,扫摇、密摇、扣摇、刮奏、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等新技巧不断涌现,丰富完善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成为现代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古筝的起源与发展,你知道多少?古筝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古筝的起源不但可以理解我们古中国文化的丰富,也能让自己对古筝这个乐器更好的理解。

资讯发布者

一切为了电音
关注TA

相关百科

筝(乐器)

筝,又称古筝、汉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汉民族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称为“古筝”。

古筝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拨弦乐器

拨弦乐器是弦鸣乐器的一种。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操作来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琴弦的震动来达到使用者演奏、抒情的目的。演奏者主要通过拨弦来完成演奏。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概述 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中国古代)、乐杵(中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