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器知识
日期:2023-04-28
月琴训练法则,一招让你秒懂月琴的完美音色
月琴(乐器)起源于阮。月琴(乐器)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乐器)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月琴(乐器)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月琴演奏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用拨片弹奏的月琴(乐器),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弹奏的月琴(乐器),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
月琴(乐器)的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乐器)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紫檀或其他硬木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图案,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
月琴(乐器)的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框板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粘着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制作。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支有两个音柱。弦轴用黄杨木,外表刻有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还嵌有象牙或骨饰。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好。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
月琴(乐器)的琴颈短,设十一或十二个音位,音箱呈圆形,四根弦,分为上下两组,音色尖细、清脆。月琴不仅可以独奏,也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与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音域约两个八度。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月琴(乐器)演奏时,琴要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彝族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地区又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月琴曲一直以来都是彝族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历史故事、劳作生产、婚丧嫁娶等内容都会被写进月琴曲中。以上就是关于月琴训练法则,一招让你秒懂月琴的完美音色的相关分享。
月琴(乐器)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