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记谱法

记谱法是指用符号、文字、数字或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它所记录的图像即称为乐谱。记谱法因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乐理 记谱法

记谱法

记谱法介绍

一首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用符号、文字、数字或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它所产生的记录即称为乐谱。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就中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中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产生了俗字谱。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中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中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到21世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古希腊音乐就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中世纪的格列高利圣咏、拜占庭圣咏及早期的复调音乐也使用文字谱。现在世界上仍可见到的文字谱,主要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

记谱法分类

1、简谱


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做音符的乐谱。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ti(中国为si),英文由C、D、E、F、G、A、B表示,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2、文字谱



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的记谱法,古代即已出现。


如古希腊音乐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仍可见到的文字谱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简谱。


亚洲各国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国使用不同的文字谱。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3、古琴谱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


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记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


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中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4、音位谱


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的位置来记录音位的高低,始见于古希腊。


当时在歌词上方用符号来表示音调的起伏和重音,并不表示音高,后来也用于格列高利圣咏等。这种方法到7世纪时发展为用一根线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而用高、低于该线的符号表示不同音高的。


5、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16世纪前后欧洲的古弹拨乐器如琉特、西滕、比韦拉的演奏者常用这种记谱法,具体记谱法因乐器的构造及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异。五线谱通用以后,少数乐器仍在五线谱上方另附加奏法谱以便于演奏,如吉他、班卓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按纽式手风琴,还曾使用十线谱的奏法谱。


6、图像谱


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比较原始的有动机谱,它不表示具体的一个一个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型或动机,例如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一些现代派作曲家不满足于通用的五线谱,往往自行发明或创造一些新的记谱法,有的是在五线谱基础上加上奏法谱或新标记,再用文字说明;有的利用图像来记谱,如具体音乐、偶然音乐及电子音乐,均使用图像谱。


7、方格谱


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8、纽姆记谱法


后来又演变发展为有量记谱法,到17世纪逐步定型为五线谱,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


中国元代的余载在《九德之歌音图一》中所用的方格谱也属于这一类。

传统记谱法

基本上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凡、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一个八度。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中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中西对比

音乐本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时间稍纵即逝,美好的音响一去不回。为了保留声音,人们发明了乐谱,试图通过记谱法的沿革,使音乐长久流传。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决定着中西记谱法产生发展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我们,应当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正确地审视记谱法的问题,从中窥探其在中西音乐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


一中国是一个文字大国,几千年的繁衍更替,适应着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可以说传统乐谱成为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印记。


鼓谱、声曲折、文字谱、减字谱、律吕字谱、工尺谱等乐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乐谱担负起记录、传播和保存音乐信息的重任,对于推动音乐的发展和保存各朝代的音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减字谱和工尺谱等谱式还仍然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被广泛地应用。


在欧洲,伴随着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字母记谱法,天主教音乐家们又发明了“纽姆乐谱”,制定了四线乐谱、五线乐谱、简谱等记录音乐的谱式。


从西方音乐记谱法的发展来看,占据主流的是五线谱记谱法。从公元9世纪开始使用“纽姆乐谱”到公元15世纪五线乐谱的产生,大约经历了七个世纪,这主要是教会音乐家完 成的结果。从公元16世纪五线谱记谱法的初步完成和全面确立,大约经历了五个世纪,五线谱从教会逐渐走向整个社会和民间。公元18世纪,五线谱记谱法形成了今天应用的规模和理论结构,并随着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而走向世界。到了20世纪,五线谱记谱法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被普遍使用的音乐文字。在音乐的教学和实践中,西方五线谱记谱法的普遍应用推动了世界音乐发展的进程。


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早于西方国家。就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发展而言,比西方音乐记谱法的产生约早600年的时间。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音乐记谱法的发展状况也截然不同。


中国是以文字记谱为主,相比之下要比西方国家更为重视音响色彩变化的表现价值,在根本上鄙薄乐谱节奏的理性抽象。史料中记载唐明皇时曾让黄幡绰设计拍板谱,而她却画了只耳朵进上,并说:“但有耳道,则无失节奏也。”这正是最有特色的佐证。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谱”讲究定谱不定音,定板不定腔,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正是中国音乐记谱法尤为突出之处。像工尺谱就只记录板眼,而具体表现音乐的精细之处则需要演奏者即兴地主观发挥。而西方的音乐记谱法是以字母、符号为主的线谱,讲究“声有定高”“拍有定值”“按谱演奏、演唱”。节奏源于舞蹈性的拍位,其发展的主流是对于音高问题的解决和完善。可见,节奏信息差异的把握形成中西旋律节奏观念的不同。


中国受封建制度的制约,音乐为封建主的利益所服务,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古谱。而西方国家在教会的把持下,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同时,使其音乐记谱法的发展日益完善,特别是五线谱、简谱的通行,已成为世界的一种潮流。因此,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专业音乐家,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全盘挪用信息简便而节奏系统尤为完备的线谱、简谱。直到今日,中国音乐教育仍在以推行五线谱的固定音高为主,而民族器乐的演奏以及戏曲音乐的记谱始终奉行简谱的首调系统观念。这使中国乐坛形成一种既不同于日趋僵化保守的中国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的新的音乐文化走向。


可以说,乐谱是传播音乐的重要媒介,不管是文字谱、数字谱还是五线谱,都有着它们各自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随着无固定音高的噪音——打击乐器在乐队中源源不断地引入,无调性音乐及噪音音乐的发展,和声节奏关系的日趋复杂、自由,以及作曲家们“音乐意识”的苏醒,对于力度、音色、奏法等难以测定其精确“数据”的参数日益重视,记谱法的改革已变得刻不容缓,出现了精确记谱法、行动提示记谱法、框架记谱法、近似值记谱法、图形记谱法与音乐图形六大类。可见,现代社会这种不固定性的新式记谱法,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在我们的教学和实践应用中,也应适当地改变认知观念,在掌握基本音乐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要拓宽涉猎的领域。乐谱已不再是一套限制指示,而这正是音乐语言在时代潮流中给予人类的启示。


回顾中国音乐近百年来的发展,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保存,还是对于外国音乐的吸纳,直接的载体是谱式的记录。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等方面的搜集、整理、研究还应立足根本。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该国特有的高文化特点,在中国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又总带有可以辨认的历史信息,因而使得音乐本体的考证成为可能。所以在打谱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保存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新的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应当适应音乐的规律,一味地“与世界相接轨”,将古香古色的原汁换掉,势必会导致中国音乐“原生态”的退化,中国音乐失去了自己的根,不能发展,也没有出路。


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引进西方的音乐之长来补我们之短,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西方记谱为载体的欧洲音乐文化的吸收对于我们来说还很不够,应当多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研究,将其放入所处在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本质问题。力求对西方音乐涉猎的视野更宽广,研究更深入。


今后,我们应以更虔诚的心态去认识传统的中国音乐和中国的音乐传统,以更广博的胸怀去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根植传统、面向世界,积极梳理、努力创新,这才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