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名称:长笛
乐器本调:C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b-小字四组#f(B尾管)、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f(标准C尾管
结构组成:笛头、笛身和笛尾。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乐队、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属于木管乐。外型为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比如普通镍银合金或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黄金以及贵金属铂等,偶尔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塑钢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
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饱满的音响效果。在西洋乐器中,长笛属于木管乐器中的吹孔气鸣乐器(woodwind)。长笛的发音原理较其它乐器特殊一些,它是由吹孔处产生连续性正负压的压力变化激发气簧而发声,因此入气端外型曲度与吹口孔内缘所夹角度有相当的影响,正如风吹细电线与粗电线之不同。夹角愈小,吹奏愈容易且高频愈多,夹角愈大,吹奏较费力低频较多,如此也相对影响三个八度的音色效果。夹角愈小,音色较光辉亮丽,低音则因低频较少而较少力度感,且高音则容易失控而吹成泛音或是较尖锐或薄的音色。夹角大则音色有晦暗的感觉,低音音质较浑厚,但也容易有声音挥洒不开的感觉。
2012年研究人员确认了他们所说的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他们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发现了这几根用鸟骨和猛犸象牙制作的长笛。科学家用碳测定年代方法确认出这些长笛距今已有4.2万到4.3万年。19世纪初,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据记载,长笛起源于欧洲,初名横笛。
早期的长笛是用乔木科植物的茎制成,竖着吹奏,后改用木料制作,横着吹奏。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的长笛开始问世。1847年,德国人波姆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带有机械传动装置的长笛,它在音准、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长笛有了革命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长笛的演奏技能。在海顿时期(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在交响乐队的配器中,长笛一般采用双管编制,在规模较大的乐队中,有采用三管编制的。近现代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四管编制。
在古典时期,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并按上了许多新奇的按键(许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因此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可以见到)。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
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847年,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21世纪,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
在演奏方面,长笛是吹孔气鸣乐器,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
长笛在演奏时,演奏者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度角发音。
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
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
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
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
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
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
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长笛的发音和中国笛子一样,属于边棱音发音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对准吹嘴吹气时,由于气流在管内发生碰撞而发出声音,并由共鸣管产生共鸣。所以吹奏时的嘴形和吹气角度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长笛是十二平均律乐器,如果将音孔全部按上,就发出长笛的最低音,从最下端算起,每打开一个音孔,就升高半音。但高音区则需要使用交错指法。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
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
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历代大作曲家都有竖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到后来出现了长笛,便开始慢慢的代替竖笛。
(注:不要以为这个竖笛只能当作教学器具使用。
实际上直笛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独奏乐器。直笛悠久历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直笛制于十四世纪。更古老的西洋画上亦有类似的笛,不过最早何时出现尚未有定论。在整个巴洛克时代,直笛由于其音色的完美,技巧的高深,通常被赋予和小提琴类似的独奏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任何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都为直笛写过数不清的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巴赫、韩德尔、泰勒曼、维瓦尔弟为最著名。巴赫尤为钟爱这个乐器,在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中,他使用直笛的频率要高于横笛。尤其是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他为直笛、双簧管、小提琴写的一段三声部赋格堪称经典。
古典时期后,由于长笛在音量上超过了直笛,因此导致这个乐器被近现代交响乐队淘汰。随之逐渐被人遗忘,其命运与viola da gamba这种古大提琴类似,不再作为标准古典音乐的乐器被使用。直至二十世纪进入现代后,随着复古之风的兴起,直笛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当代作曲家为直笛重新写了独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直笛都是音乐学院的正规专业,其地位与小提琴、双簧管等相同。直笛专业不隶属于管弦系,而一般隶属于巴洛克音乐系。但它的音乐魅力显然不会局限于巴洛克音乐。现代优秀的直笛演奏家可以用8孔的直笛完美而完整地演奏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或其他很多著名的小提琴技巧性曲目。)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阳光灿烂照天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