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无调性

无调性是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手法之一,无调性音阶就是指音与音之间缺乏调性感,与传统的音乐有很大差异。

无调性

无调性

无调性的基本内容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无调性的由来

无调性一词最初用以形容A.勋伯格作品中开始完全脱离传统的作品(自作品10号《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乐章起至作品22号,均属这一类型)及其学生A.贝格、A.von韦贝恩等同类作品的特性。

现代一般通用的无调性一词,并不局限于勋伯格等作品的特性,而是所有具备无调性音乐特点的一种现代音乐类型的总称。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亦称十二音序列音乐)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成。

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无调性的相关作品

勋伯格 《管弦乐曲五首》(Five Piece for Orchestra) Op.16 (1909)
韦伯恩 《大管弦乐队乐曲六首》(Six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 Op.6 (1910)
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1913)
贝尔格 《沃采克》(Wozzeck)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