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中阮

中阮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音响富于特色。使用的改良阮分为五种: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定弦为:低音阮E1A1DG;大阮DAe;中阮Gdgd1;小阮gd1a1。音域可达两组半。

中阮

中阮

中阮发展历史

阮咸起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

秦朝时,几十万人修长城,交谈不能用喊,后来就做了个鼓,一摇就知道该吃饭了。大家都住在一起,要娱乐,所以就在鼓上面安了个弦。从这个乐器繁衍出两个乐器,一个是三弦,一个是后来人做成木头的秦琵琶。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在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乐器师制作出一件能在马背上弹、便于携带的乐器,以解乌孙公主遥途的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古代称之为"秦琵琶"。

相传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以擅长弹奏琵琶著名,他完成了改革,因此后人称之为"阮咸"或"阮咸琵琶"。

王昭君出塞时所弹的琵琶实际上就是今所说的阮,而并非是琵琶。

到唐宋时,阮已经非常普及了,贵族家庭都有一把。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可见阮在唐代的影响。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会弹阮,不仅如此,还作曲、做乐器,给大臣来弹。

至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此名称沿袭。但阮在明朝逐渐消失,清朝已找不到这样的乐器,彻底失传。

阮是琴筝的共体,它能弹出古筝的味道,又有古琴的手法。

近代,当时国内的民族乐团已有"阮"这种乐器,但并非"起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没落与明清"的真正的阮咸。阮的制作方法此前已失传近百年。

1952年,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内专业民族乐队,乐队找到了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阮的照片,并按图索骥。照片上的阮,琴体上印有黑色花纹,在当时被误解为镂空。因此,建国后制作的阮都有一个镂空。

介绍

类别

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低音阮

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

简介

由于阮音色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因此古代就已成为独奏,合奏、重奏的主要乐器;在现代,阮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长期以来,阮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与形式,近几十年来,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的很快,现如今阮已形成系列化,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低音阮,是名副其实的阮族。

中阮的构造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阮上张四条琴弦。在这族乐器中,按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

中阮的音色特点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更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中阮的演奏技巧

阮的演奏技巧较为简单,演奏方法及符号与柳琴大致相同,多用拨片弹奏。。

经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弹、挑、勾、抹、扣、划、轮、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纹等10多种,显著提高了阮的艺术表现力。

右手弹法有弹、挑、双弹、双挑、扫弦、拂弦、轮、摭指琶音等;左手有按音、揉弦、吟弦、打弦、带弦、滑音、拨弦等。

中阮和琵琶的区别

1、外形上: 琵琶琴身呈梨形,阮的共鸣箱则是圆的。

2、音色上: 琵琶音色柔和,清亮,阮的音色片浑厚

3、定弦上:琵琶定弦由子弦到老弦分别为5215 阮由子弦到老弦分别为5151

4、演奏上: 琵琶用要缠指甲,阮用拨片

5、乐器起源上: 琵琶是由西域传来的,阮是中国原产的

6、发展上: 琵琶很早作为苏州弹唱等民间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有较广泛的应用,历史上留下来的曲目也较多。阮作为中音和低音乐器,在民族乐器改革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