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鸣乐器是什么意思?
体鸣乐器是指使用身体部位敲打、摩擦、摇晃等方式发声的乐器。这些乐器主要依靠自身的材料和形状产生声音,而不是通过弦、膜等辅助发声装置。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如大金、连厢棍、韵板等。此外,还有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乐杵等,也可以被归类为体鸣乐器。体鸣乐器在交响乐队、爵士乐、摇滚乐、民族音乐、电影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体鸣乐器的由来?
体鸣乐器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发展过程如下:
1.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木制鼓棒敲打树干或用骨制成的器具摩擦产生声响,这些可以被视为体鸣乐器的雏形。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器的制作材料不断发展并广泛使用,形式也不断变化。例如,在古代,一些民族音乐中的体鸣乐器被用于一些庆典或仪式活动中。
3. 在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体鸣乐器是陶钟和石磬,出土于陕西长安客省庄和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4. 春秋战国时期,“钟磬之乐”在各诸侯国宫廷中得到发展。例如,1978年6月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遗址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具有精湛的工艺、宏伟的造型、优良的发音和完善的律制,被誉为壮观的“人间奇迹”。
5. 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使用的体鸣乐器铜鼓也有惊人发现,云南楚雄万家坝和祥云大波那出土的战国铜鼓至今发音洪亮,是当今已知年代最早的“蛮夷系”铜鼓之一。
6. 体鸣乐器在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后,至今常用和曾失传现又恢复使用的有编钟、方响、铜鼓、各类锣(云锣、大锣、小锣、汤锣、乳锣、扺锣)、各类钹(大钹、小钹、大钗、小钗、水钗、碰铃)、各类板梆(拍板、竹板、梆子、木鱼、手梆、木鼓)等。
总的来说,体鸣乐器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种类和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变化。
(有用)
(没用)
体鸣乐器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弦鸣乐器
拉弦乐器
膜鸣乐器
圆号
电子乐器
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