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什么鼓?
中国有许多种鼓,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类型:
龙鼓:龙鼓又称单皮鼓、小单鼓。在各类民间鼓种中,龙鼓的适用范围最广,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它一般由蒙着蟒蛇皮的鼓身和用牛筋或丝绳制成的鼓鞭两部分组成。
大堂鼓:大堂鼓属于低音鼓,音色低沉、浑厚、穿透力强。其大而长,体积一般为直径0.5米,长1米左右。
板鼓:板鼓是一种单面鼓,因在演奏时用手指敲击鼓面发出“笃、笃”声而得名,其音色清脆、透亮,宜于演奏明快、流畅的曲调。
战鼓:战鼓也叫大鼓,是中国打击乐器中的大鼓,其地位相当于西洋乐队中的大鼓。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中间有点胖,挂在腰间敲打。
拨浪鼓:拨浪鼓是一种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古老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
八角鼓:八角鼓是满、汉两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
太平鼓:太平鼓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民间舞蹈乐器,主要用于“踩高跷”中伴舞和表演上寿等民间习俗活动。
中国鼓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鼓来敲击,包括石头、木头、皮革等。最早的鼓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鼓的形状和材料都比较简单,主要用于祭祀和仪式等场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鼓的形状和材料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逐渐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包括宗教、仪式、娱乐和战争等。在古代中国,鼓是寺庙、宫殿和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同时也是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据史书记载,中国鼓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当时已经有多种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鼓出现,如木鼓、皮鼓、石鼓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建鼓”,据说是由夏朝时期的乐师仓颉发明的,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古代,“建鼓”还被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行进和战斗,因此也被称为“战鼓”。
总的来说,中国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其形状和材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有用)
(没用)
五音大鼓
太平鼓
鼓棒
非洲鼓
鼓